媒体报道

温度新闻:一份“体贴”将老人推向失明边缘

作者:翁妤 核稿:    文章来源:护理部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5/28 15:40:05

“医生,我爸这两天眼睛疼得睡不着觉,您快帮忙看看!”近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急诊室里,年过八旬的张爷爷被子女搀扶着坐下。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右眼眼压已高达42mmHg(正常值10mmHg-21mmHg);角膜水肿如蒙雾,前房和眼底均可见乳白色絮状物漂浮;视盘颜色苍白。

这是典型的硅油乳化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医生追问张爷爷的病史发现,这位曾接受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老人,竟已两年未复查。

两年前,张爷爷因突发右眼视野缺损被确诊为“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医生为他实施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并拿着眼球模型反复叮嘱:“硅油就像临时租客,没有特殊说明,到期必须请走。”术后一周复查,显示张爷爷的视网膜复位良好。按出院医嘱,他术后每月应门诊常规复查,但是子女们心疼老父亲奔波劳累,认为“去趟医院要转三趟车,复查也就是看看,别折腾了”,此后,张爷爷便没有再返回门诊复诊。殊不知这份“体贴”,正将老人推向失明边缘。

视网膜:眼睛的“电影幕布” 

视网膜如同投影仪的幕布,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当这层厚度0.1毫米-0.5毫米的神经组织发生脱离,就像墙纸从墙面剥落,感光细胞因缺氧逐渐死亡,且无法再生。孔源性脱离最常见于高度近视、外伤或老年人,典型症状包括飞蚊症加剧、闪光感、视物遮挡、视野缺损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硅油:暂时的“顶梁柱”

手术中注入的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是种透明疏水性液体,其比重比水轻,结合手术后的特殊体位,就能像千斤顶般顶压脱离的视网膜,为脆弱组织创造愈合环境。这种医用硅油能有效封闭裂孔,同时保持90%以上的透光性,维持术后基本的视功能。

但硅油终究是“外来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眼内会引发连锁反应:

1. 乳化变质:逐渐形成“油包水”颗粒,堵塞房水循环通道。

2. 眼压升高:继发青光眼,损伤视神经。

3. 并发白内障:与晶状体接触导致混浊。

4. 角膜带状变性: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角膜内皮功能衰竭。

定时炸弹:迟取的代价

国际眼科共识建议硅油留存3个月-6个月需取出。张爷爷眼内的硅油经过700多天已严重乳化,乳化的硅油颗粒就像堵塞下水道的油垢:  

1. 机械阻塞:微小颗粒堵塞排水管(小梁网),导致眼压飙升损伤视神经。  

2. 慢性炎症:乳化油滴引发慢性炎症,形成疤痕组织(睫状膜)牵拉视网膜。

3. 顽固混浊:乳化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难以清除的沉淀。  

数据显示,硅油留存超过1年者,乳化率高达68%,继发性青光眼风险增加3倍。张爷爷最终虽经紧急手术取出硅油,但视神经已遭不可逆损伤,矫正视力仅剩0.02。

定时复查:警惕“危险信号灯” 

视网膜术后管理需遵循的三大原则:

1. 体位革命:术后一定时间内,需遵医嘱保持特定体位(如面朝下)使硅油有效顶压视网膜。

2. 定时复查:术后1周、1月、3月定期检查,监测眼压及硅油状态。

3. 家庭监护:遵医嘱用药,警惕“危险信号灯”——雾视、虹视、眼痛、头痛等不适。

家属关爱应建立在医学指导之上:使用远程医疗问诊减少奔波、合理利用社区医院完成基础检查、学习居家观察技巧(如识别眼红、眼痛症状),避免以“关爱”之名忽视医嘱,将专业指导置于首位。真正的孝心,是帮助父母用科学抵御风险,而非因“善意”妥协健康。毕竟,守护光明,需要理性与医学并肩同行。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温度新闻:通过浙BA科普视网膜安全隐患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