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网: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为全球眼科医疗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二届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认定结果揭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陈蔚教授团队的《超超薄推注式等角膜内皮移植创新手术系列》研究成果获评“国际先进”类别唯一奖项。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Nanothin-DSAEK)为角膜病患者找到了更合适的角膜移植手术方法,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并为全球眼科医疗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角膜内皮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楚,更别提出门了。”半年前,63岁的季阿姨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并伴有异物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女儿的陪同下,季阿姨来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角膜病临床中心,最终被诊断为角膜内皮营养不良。5个月后,陈蔚团队为其实施了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植入的角膜内皮植片最薄处仅有2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约60微米)的1/3。近日,季阿姨再次到门诊复查,结果显示,她的右眼视力从术前的0.04恢复到了0.6,角膜透明,内皮植片贴合良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
陈蔚介绍,角膜内皮位于角膜组织的内表面,由一层不可再生的细胞组成,对于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代谢平衡至关重要,患病、受伤或手术都可能导致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当内皮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便引发角膜内皮失代偿,形成角膜内皮病。“角膜内皮病就好比照相机的镜头起雾了,拍出的照片自然模糊不清。”陈蔚解释说。角膜内皮病会导致角膜水肿、上皮脱落,进而引发视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需通过角膜内皮移植手术进行治疗。
技术迭代助角膜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球眼科界角膜内皮移植的主流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自动板层刀辅助的角膜内皮移植(DSAEK)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DMEK)两种。DMEK具备更佳的视觉质量,但其在植片获取及手术操作方面难度较大,术后植片脱位率较高,并且对捐献角膜供体存在年龄限制。而对于DSAEK而言,使用越薄的植片,术后排斥反应率越低,由手术引起的远视漂移、高阶像差等问题也更少,患者视力恢复更快,最终视力效果更佳。此外,DSAEK的平均手术时间仅需约20分钟,患者的心理负担也相对较小。
在全球各角膜移植中心致力于将DSAEK角膜内皮植片中央厚度控制在100微米以内时,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尝试制备厚度在50微米内的超薄角膜内皮植片。陈蔚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在超薄角膜内皮植片制备方法上精益求精,成功制备出中央厚度仅为13微米的内皮植片。同时,为减少角膜内皮移植过程中的内皮损伤,团队不断改良手术方法。据介绍,传统角膜内皮移植采用器械拖拽方式将植片经切口拉入眼睛前房,过程中易对内皮植片造成损伤,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由于改良了植片制备方法,使角膜内皮植片厚度大幅降低,能将植片装入类似人工晶体的推注器中,通过推注方式注入眼睛前房,避免了切口挤压,有效降低了植片损伤风险。
“一材两用”提升角膜利用率
如何高效利用供体角膜,也一直是陈蔚团队的研究重点。团队开拓了“一材两用”的临床应用路径:在制备角膜内皮植片后,剩余的前部基质层仍可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实现一个供体角膜救治两位角膜盲患者的目标。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角膜利用率,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2024年,受世界眼科大会邀请,陈蔚发表了题为《改良的超超薄推注式DSAEK》的专题演讲,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在国内,陈蔚多次受邀在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直播和专题演讲。目前,超超薄推注式角膜内皮移植术持续受到国内外眼科界的关注,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这一技术不仅满足了中国患者的需求,也为全球角膜移植技术开辟了新路径,尤其适用于角膜资源匮乏地区,为提高供体利用效率、扩大治疗覆盖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