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匠心

【寻访匠心】梁远波:“医”路微笑,“研”路前行

作者: 核稿:    文章来源:临床研究中心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8/9/28 17:29:28

梦想很大,需要砥砺前行。

梦想很小,不能遗忘初心。

 

求学之路:将理想转为现实

         谈起年少时的求学时光,梁远波感慨良多。虽是辗转各地的求学之路,但苦中带甜;虽是长耕数年的医学之路,但仍念初心;虽是困难重重的科研之路,但仍坚持求真。他说,纵使求知艰辛,纵使坚持不易,但得到的收获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欣喜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雀跃。


    医学是梁远波最开始的选择,从本科阶段的临床医学开始,到研究生阶段的眼科学,再到博士阶段钻研的青光眼方向,他一步步的踏实认真,一点点的探微深究,一次次的突破进展,进而将喜爱转为热爱,将事业转为追求,将理想转为现实。

 


科研之路:敢于创新突破

回忆起跟随老师做研究的那几年,梁远波觉得那时的生活是幸运、充实和富有激情的。虽然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苦涩乏味,却是一段珍贵难忘的经历。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在心里种下了一颗临床研究的种子;也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设计和大项目管理的经验。而这一颗种子,在经历多年临床和科研的洗礼后,萌发出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建立一个文件化管理,流水线作业的临床科研平台。这颗种子在他心中不断地生根发芽直到茁壮。最终,这颗种子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长成了参天大树。经历5年的风雨,现在临床科研中心已经成为全国最大、部门设置最全的眼科临床研究平台,承接了近百项的临床研究,其中前瞻性研究近50项。梁远波说:“将一个想法、一个概念变成了真切的现实,我为此而非常自豪。”


梁远波认为,青光眼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如何探寻根本,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是所有青光眼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努力在寻找的,他也是如此。探寻青光眼的本质,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追求了。他在温州地区开展了我国最大规模的青光眼筛查活动,将筛查出来的开角型青光眼建立队列,进行长达三年及以上时间的随访,这个困难重重的项目就是梁远波在临床科研中心成立后进行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目前是我国唯一一个关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长期随访队列。依托这个项目,他在全球首次提出青光眼诊断率、随访率和随访覆盖率这三个指标来评价青光眼服务。证明了与发达国家不同,在温州这种人口较密集的城市进行大规模青光眼筛查是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的。


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他敢于创新,变“禁忌症”为“适应症”,将粘小管成形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成功率达90%。他还另辟蹊径提出了小剂量激光睫状体塑形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等。在研究温州人群的青睫综合症的发病率时,他发现温州地区的青睫综合症的发病率远高于丹麦人群,他敏感地意识到要去研究温州地区青睫综合症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因探究的重要性。在团队的合力下,这个课题正在稳步实施进展中。

 


传承之路:鼓励做探索者

从学生一路走来,到如今成为老师,他发自内心地认为研究生的教育是需要育人真知,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意识。他会开展每周分小组的学习例会、每月集体的进度会议,以此强化学生的这种认知,培养其科研创新的思维。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期待,“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有追求,对科学研究有热情,对探知真理有渴求,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同做真理的探索者。”知识要传承,更要创新;而科研,正是创新知识的其中一个过程。

 

求学、科研、再到传承,他在细碎的时光中眺望远方,他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他用坚定的信念追求梦想。当记,初心在方寸,咫尺遇匠心。这是“医”路,亦是“研”路,莫忘微笑,亦要前行。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