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组。(受访对象供图)
每周三,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五楼手术中心里忙碌不停,开展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手术,全国各地的外伤失明患者慕名而来接受治疗。手术过程中,不开颅、不用大出血,手术团队用内窥镜从鼻腔直达颅底,清除压迫视神经的有害物质,全程约一小时,术后大部分患者视觉好转出院。
视神经长啥样?最开始,吴文灿采取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发现了它——火柴长度,3毫米直径,像发丝一样埋藏在脑海深处,难被轻易察觉,视神经潜行于鼻腔与颅底移行区骨质深部。
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有趣的是,吴文灿发现,断裂的视神经其实可以在药物促进下再生,但是存在无序生长。为了让视神经按照自身轴索规律再生,研究组尝试利用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研制微管,采取微创技术将微管包裹住断裂的视神经,并且在管内添加药剂,促使神经再生。
“长得太少不行、长得不整齐不行,通过载药微管牵线搭桥模式,可以视神经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生长,见效循序渐进。”吴文灿说。
与之同步,研究组开始搭建实验模型,确保更直观的发现视神经修复变化。团队成员张逸夔博士在动物头颅上做实验,创建了特有的“视神经损伤大动物模型”。他介绍,团队在猴子、猪、山羊身上分别做过实验,最后发现山羊眼球解剖结构跟人高度相似,带来相近实验效果。
在实验动物房,记者看到4只山羊,这些就是大动物模型,“根据临床实践中的新发现,我们在动物身上模拟视神经损伤后的微环境,开发精准干预策略,验证实验效果。”张逸夔说。
在研究组实验室动物房,还有一种被细心照料比指甲盖还小的斑马鱼,“这种鱼类与人类基因高度重合,不一样的是,它具有强大的再生潜能,视神经受损后神经节细胞可再生轴突,在有利微环境中可迅速生长实现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尝试探究将这样的机制运用到视神经修复实验上。”去年刚加入团队的博士后沈宝国表示,团队临床与基础研究高度融合,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进程加快。
为了更精准的治疗,研究组还做了不少“案头功夫。”吴文灿欣喜介绍,团队还自主开发了设备——三维立体眼眶手术导航仪,可实现术中视神经三维精准定位、实时追踪与导航,以确保在手术过程更精准快速地找到视神经。
像是在至暗的道路上一路寻找那盏光明的灯。可以确定的是,现在视神经损伤性疾病治疗取得质的突破。不少北京、上海等地患者千里迢迢赶到温州求治。迄今为止,吴文灿团队已经完成视神经病变手术超万例,视力改善率80%以上。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著名生物期刊《Science Advances》、《eLife》、《Analytic Chemistry》等发表。团队还在视神经再生修复基因、靶向药物开发、微环境精准调控等方面继续探索。
目前,研究组每周小组例会,每月组内探讨,每季度进行成果汇总,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尽可能让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应用到临床。研究组还希望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发动更多的科研团队与人才加入。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部分失明患者通过我们这种独特的微创修复治疗恢复了部分视力,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吴文灿说。专注“分毫”,看到光明未来,也让我们看到奇迹的可能。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