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助视器点亮微光
清晨的壤塘裹在皑皑白雪里,远山沉浸在乳白色的晨雾当中。壤塘县人民医院门诊刚开,视光中心就传来了拐杖拄地的轻响——72岁的曾娜婆婆被孙女搀扶着进来,她始终垂眼望向地面,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藏袍下摆还沾着未化的雪粒。经过一番询问,这位老人家因为青光眼与后发性白内障,双眼早已陷入低视力水平,目前生活都得由家人来照顾。
“现在她老和我们说自己是累赘。”曾娜婆婆的孙女顿了顿,声音有些发涩,“她以前爱看报纸,但是现在就是远近都看不清,所以平常也没事情做,今天就想问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她生活方便点。”我转头时,正撞见婆婆悄悄抹了下眼角,皱纹里还沾着未干的泪痕。
王芳医生先给老人做了激光治疗,处理掉了后发性白内障,但因为婆婆的眼底病变,视力并没有显著提升。“婆婆别灰心,我们还有办法。” 运用起过去在低视力科室学习到的经验,我们临时用试镜片制作了几款简易放大镜和望远镜。我拿起桌上的药瓶递过去,手把手教老人调整角度——当婆婆辨认出药品名时,瞪向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个好,这个好!”我又递去一本书,老人家颤巍巍地挪动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起来,嘴角慢慢牵起弧度,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以后您能自己吃药、看报纸了!”我又翻出便携式电子助视器的图片,向家属们解释:“婆婆也适合用这种电子助视器,这种显示屏可以放大,既可以看远也可以看近,能让婆婆看得更轻松”。当地的老师们也是第一次见这种低视力电子助视器,我趁机给当地的医生们进行了科普。曾娜婆婆没说话,只是捧着放大镜不肯松手,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周后曾娜婆婆来复查,顺带还带上了网上买来的台式放大镜。“她现在可高兴了。”婆婆的孙女说,自从婆婆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现在不仅能自己吃药看报,甚至还重新拾起了以前缝补衣物的精细活。我看到婆婆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脸上始终挂着笑意,不断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真庆幸在低视力科室的轮转时光。从前觉得枯燥的理论、反复练习的操作,此刻都成了照进藏区雪雾里的光。低视力助视器放大的不止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一位老人被珍视的价值感——当她能重新自理,并且拿起针线为家人分担家务时,她拥有的是那份继续生活的力量。原来我们眼视光带去的光明,从不只是逆转视力的损耗,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重获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