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共话“晶”彩——2025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白内障年会在温州成功举办
金秋温州,高朋满座。2025年11月15日,由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联合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承办,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白内障年会”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号楼5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青岛钰森眼科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全国顶尖医院的知名眼科专家,共襄一场围绕白内障领域“创新”与“前沿”的学术盛宴。
大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医院党委书记张建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帷幕。

上午的议程聚焦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各个环节,围绕白内障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临床诊疗规范的优化、新兴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创新治疗方法展开深度研讨,内容前沿且深入。

会议首讲即关注手术安全的基石——“关注屈光白内障手术的炎症和感染防控” ,钟勇教授聚焦于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分别针对术前、术中及术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关注要点,介绍了术后如何通过个性化用药方案实现有效的抗炎,避免感染性并发症,以及关注患者的远期舒适度,来确保患者安全和满意度。

陈松教授围绕“单焦增强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展望”,详细介绍了单焦增强型人工晶体的设计及优势所在,从经济、患者需求及术后效果等多方面分析了晶体的应用前景以及在不同特殊人群中的适用性。

竺向佳教授针对“屈光性白内障散光矫正个性化选择”阐述了传统白内障手术向屈光白内障手术的转变,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及度数的散光矫正方式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汇报中还展示了术中3D数字导航实现精准化角巩膜缘松解切口的制作,弥补以往传统手工标记的局限性。

范玮教授在会议中通过“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分享了一种“改良式YAMANE术式”,为无囊膜支撑或严重晶状体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植入IOL提供了一种简洁微创及长期安全的手术方式,同时该术式还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力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俞阿勇教授以“光治疗白内障”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不仅为惧怕手术或者因全身情况复杂而不能实施手术的患者带去了光明的希望,更弥补了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来治疗白内障的这一缺陷,让通过非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不再是空想。

谈旭华教授通过“屈光性白内障手术IOL精准计算”这一主题,汇集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抓住各种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bug,针对不同特殊人群筛选并开发了合适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以实现更精准的屈光预测,体现了手术精准化的核心追求。

俞一波教授的“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新进展”展示了技术革新的力量,介绍了飞秒激光辅助术式的优势以及在不同类型白内障的适用性,阐述可该术式减少了术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实现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黄钰森教授的议题更是将讨论延伸至高难度的儿童白内障领域,介绍了儿童白内障手术的新可能,以“儿童白内障多焦点Berger间隙植入术与金标准方法的对照研究”的专题研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全面展示了新技术及晶体选择上对儿童先白患者的受益成效,为日后儿童白内障手术提供指导。


下午的会议以“疑难病例讨论比赛”的形式展开,将学术交流推向高潮。在点评专家的严格评审下,来自多家医院的青年医师们先后分享了《化“创伤”为“微创”》《“晶”途波折,高压难治》《拨云见雾终有日——当飞白三焦遇到Sjogren综合征》《高龄高压下,是探囊取物还是火中取栗?》《精准去逛,视界无“散”》以及《明眸逢双厄,药石本同源》六个极具代表性的复杂病例。这些病例挑战性强,处理过程曲折,充分考验了讲者的临床思维与应变能力。现场讨论激烈,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为处理类似复杂临床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思路。

本次年会主题鲜明,议程设置兼具高度与深度,既有对宏观发展趋势的展望,也有对微观手术技巧的打磨。会议为全国白内障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医师搭建了一个高规格、多元化的交流平台,通过专题报告、技术分享和病例竞赛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先进诊疗理念与技术的传播与融合,对推动我国白内障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白内障领域,尤其是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大会在满载收获的喜悦中圆满落幕,期待来年再聚,共同续写中国眼科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