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活中的“光刺客”,保护眼睛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深夜熟睡时,骤然亮起的灯光令人睁不开眼;驾车驶出隧道时,瞬间被强光刺得短暂“失明”?
这些短时间内剧烈的亮度变化,如同隐匿在生活中的“光刺客”,给眼睛带来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损伤。
从短期来看,光线骤然变暗时,瞳孔会迅速扩大以允许更多光线进入,睫状肌需要更努力地调节,长时间如此会导致睫状肌疲劳,引发眼睛酸胀、干涩、流泪等视疲劳症状;而光线骤然变亮时,瞳孔快速缩小也难以阻挡强光过度刺激视网膜,同样会导致眼疲劳、头痛和视力模糊。长期处于强光与弱光交替的环境下,眼睛需要不断调节瞳孔大小,使眼部肌肉持续紧张,不仅容易引发眼疲劳,还可能影响屈光系统,导致视力下降;同时,这种环境还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急性损伤,增加黄斑病变等严重眼部疾病的风险。此外,瞳孔频繁大幅度缩放,会导致虹膜弹性减弱,影响正常的光线调节功能,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视力永久性损伤。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眼睛重要的视觉生理机制——明暗适应需要时间。那么,什么是明暗适应呢?
明适应:是指从暗处进入亮处时,眼睛适应亮环境的过程。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突然进入明亮环境时,最初会因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而感到光线刺眼,视物不清。随后,视锥细胞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视色素分解加快,视觉敏感度逐渐提高,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秒钟到几分钟,我们便能逐渐看清周围物体。
暗适应:是指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或照明忽然停止时,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得以分辨暗处周围物体的过程。期间,视觉系统需要进行综合调节,包括瞳孔直径的扩大,以增加采光量、提高杆状感光细胞敏感度等。此外,视觉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也会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使人能够分辨暗处周围物体。整个暗适应过程通常需要几十分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为有效降低光线骤变对眼睛的损害,需从多场景、多人群落实科学防护措施:
居家防护:建议选用具备缓启动功能的灯具,使光线由弱渐强平滑过渡,避免光线瞬间达到最强亮度;若已知即将开灯,可先闭眼,待灯光亮起后再缓缓睁开,给眼睛留出适应时间。同时,应尽量减少光线环境的频繁切换,避免从阳光直射处骤然进入黑暗房间。
出行防护:驾车进出隧道时应提前减速,驶出隧道前可启用遮阳板或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偏光太阳镜,待视觉适应后再恢复正常驾驶。
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防护:婴幼儿的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家长夜间照料时可提前用手掌遮挡婴儿眼部,待环境光线稳定后再移开;老年人的视觉调节能力下降,更应避免突然暴露在强光下,建议室内采用分区照明,确保光线柔和过渡。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在完全黑暗环境中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建议开启夜间模式或启用亮度自动调节功能,确保屏幕亮度与环境光强度差值不超过3:1;遵循“20-20-20”护眼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景物20秒,定期让眼睛休息。
日常可通过膳食营养补充强化眼健康基础,推荐每日摄入富含维生素A(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维生素E(如坚果类)及叶黄素(如绿色蔬菜、玉米)的食物。搭配规律作息和眼保健操。如果出现频繁的视疲劳、视力下降或其他眼部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咨询眼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眼科手术室里的"安全密码"——无菌手术器械包和变色小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