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温度新闻:收获札记丨逐光护瞳,医路同行: 温医大“睛”心守护,眼见未来 实践团匠心构筑青少年近视防护体系

作者:王胜 曾晟钋 核稿:    文章来源:研究生管理科 学生工作办公室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8/8 13:07:00

6月29日至7月7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睛”心守护,眼见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罗西、蒲江、雁湖三大社区,开展一场温暖而专业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守护行动。

专业筑基,护瞳时的“温情交融”

清晨,罗西社区活动中心的大门刚推开,实践团的队员们就抬着验光仪鱼贯而入。12岁的小宇背着书包站在走廊里,他踮着脚望着验光仪的显示屏,小声问:“这个大家伙能看出我是不是‘小近视眼’吗?”这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成了我们在三大社区开展视力守护行动的最初印记。

实践过程中,团队依托温医大眼视光学科的深厚积淀,将专业特色化作一幕幕生动形象。在蒲江社区的视力筛查现场,7 岁的小朵刚把下巴放在验光仪托架上,就紧张得闭上了眼,睫毛微微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团队的王同学见状,轻声说:“别怕呀,小朋友,你看镜头里是不是有个彩色的热气球在飞啊!”萌萌的眼睛倏地睁大,跟着热气球的方向转动眼珠,原本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这台凝聚着学科技术的设备,在队员的巧思下变成了安抚紧张的“魔法镜”,精准捕捉到每一丝视力数据的同时,也温柔化解了孩子的抵触。队员们向家长反馈检查结果时,会提供基于医学原理的个性化近视防控建议,就像给小凡的家长建议,每天让孩子多看看远处的绿树,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宣讲互动,解惑时的“童趣共鸣”

“大家知道吗?我们的眼睛就像照相机,要是总盯着近处看,‘镜头’就调不回来了。”在雁湖社区的科普宣讲会上,徐同学举着眼球模型,讲解眼睛成像原理,像变魔术般把 “屈光不正”这些绕口的专业词,化成了孩子们能听懂的家常话。讲到近视危害时,她对比模糊视界和清晰视界的画面。她话音刚落便笑着抬手示意:“有没有小朋友想问问,咱们的‘镜头’累了该怎么休息呀?”10岁的小风立刻举高小手,像棵挺拔的小树苗:“那看多久远处才能让‘镜头’变回来呀?”。这个带着孩子气的提问,让现场响起一阵轻快的笑声,队员们顺势展围绕“护眼”四招展开宣讲,把专业知识藏进孩子们好奇的追问里。

趣味画眼环节最为热闹。孩子们拿着彩笔,画出各种各样的眼睛:有的眼睛上长着长长的睫毛,有的眼睛旁边画着蓝天白云。小嘉的画里,眼球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像缠了团乱线。徐同学接过画纸,指着模型讲解:“你看,这些线条就像眼睛里的小血管,要是总看手机,它们就会累得‘哭’哦。”。

问卷为镜,调研时的“家庭缩影”

此外,团队通过调研问卷收集家长反馈,问卷涵盖青少年日常用眼习惯、护眼措施、近视现状及防控知识了解程度等内容。调研问卷收集到 150 多份有效反馈,每份问卷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故事。有位妈妈在填写问卷时说道:“孩子每天玩手机不超过 1 小时,但总不爱出门,一到周末就宅在家里看书。”还有位爸爸说:“不知道散瞳验光对孩子有没有伤害,所以一直没敢带他做。”这些反馈让我们发现,虽然多数家庭管得住电子设备,却忽略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很关心孩子的视力,却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盲区。就像罗西社区的王阿姨,她总给孩子吃胡萝卜,以为这样就能保护视力,却不知道均衡饮食和户外活动同样重要。队员们将这些情况一一记下,准备在后续的方案里重点提及。

模式创新,行动时的“护瞳担当”

青少年近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此次实践活动以 “筛查 + 宣讲 + 调研” 立体化模式开展。这些问卷为团队提供了第一手实证数据,精准呈现社区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及主要问题,让后续防控建议更具针对性。实践团队将视力筛查数据、问卷结果和宣讲反馈整理好,形成针对性的社区青少年近视防护方案,为后续实践指明方向,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对推动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构建护眼格局意义重大。

温情续航,前行时的 “护眼初心”

作为温医大医学生,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落地”的意义。我们不仅巩固了眼视光专业技能,更明白医学服务既需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共情与沟通的温度。未来,我们希望将实践范围扩展到更多地区,结合此次经验设计更贴合不同群体需求的科普工具包,持续为青少年视力健康护航。因为我们知道,每一双明亮的眼睛,都藏着对未来的向往,而我们愿意做那个守护向往的人。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