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温州日报:医学可能不够完美 人文是其重要弥补方式

作者:李艺 核稿: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7/23 15:26:55

因为一个手术术式被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专家梁远波教授发明,众多在“北上广”、欧美等求医无门的难治型青光眼患者,相继得到有效救治,留住视力,生活、工作重回正轨。近日,这个术式——“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发明十周年交流会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举行,根据这一术式写就的专著,也被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和医师报社联合评为“特别推荐”的“医界好书”

“非常幸运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得到救治,PCP手术挽救了我的美貌。”

“恩同再造!PCP手术让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这个‘宝藏’发明,应该让更多青光眼患者知道,它创伤小,长期稳定性高,可以作为青光眼患者的首选手术……”

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患者眼压升高会逐渐“压断”视神经,最终失明。近日,“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以下简称‘PCP手术’)发明十周年交流会”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举行,全国青光眼专家、青光眼患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PCP手术成功应用十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交流会上,结合自身亲历PCP手术的感受,大家畅所欲言。

也是在本次交流会上,记者了解到,根据多年来围绕PCP手术的创新、思考和大量临床病例,PCP手术这一术式的发明者、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专家梁远波教授,主编了《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与典型病例》,这部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医学专著,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剖开了“青光眼”诊疗的困局与创新之道,并形成各类病例系列的总结,被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和医师报社联合评为“特别推荐”的“医界好书”。“好书”的背后,则是关乎医疗技术、伦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复杂叙事。

“想降低疾病的危害,医学就要勇于‘突破禁忌’”

“青光眼这个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失明,危害大。我接触过全国众多青光眼患者,有些在生命的中途得了青光眼,因此离婚、失业、轻生的都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眼科疾病患者网络社区“青友之家”创始人李锋,专程从天津赶来参加交流会。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青光眼患者在“青友之家”社区反馈PCP手术的良好效果,“我意识到这是个非凡的发明,它可以作为青光眼患者的首选。”他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浙江省外的患者,不再执着于“北上广”,而是把个人手术的“第一次”交给梁远波团队。

传统青光眼手术为帮患者降低一些眼压,需要切开眼球组织,后续副作用较大。根据《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与典型病例》介绍,PCP手术突破传统青光眼手术的固有思维定式和相关禁忌,利用人体自身结构,疏通眼睛自然通道,术后不形成瘢痕,也不影响患者以后选择可能需要再做的手术。一个个真实的临床病例,充分印证了技术的普适性与实用价值。

自2015年发明以来,PCP手术已经在全国上百家医院推广应用,形成一套手术规范,救治了4000余位青光眼患者,其中3000余位是难治型青光眼患者,给很多身处绝望的人带来希望。也因此,这一创新术式被认定为“第一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国际先进’类别”。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与典型病例》这本书,聚焦PCP这一青光眼治疗领域的创新性技术,以严谨的学术脉络与鲜活的实践历程,完整呈现了一项突破传统桎梏的医疗创新从构想走向成熟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书中字里行间饱含学术传承与团队力量。作者师从刘杏、王宁利等权威教授,将‘严谨治学’理念贯穿研究全程;团队成员在手术推广、病例随访、数据整理中的不懈付出,尤其是 90%以上的随访率与上千人手术队列的建立,为研究结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蔡霞,是《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与典型病例》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和记者谈及此书,她认为:“作为首部系统总结PCP技术的专著,这本书既是临床经验的珍贵集结,更为青光眼诊疗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必将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患者是我们医者的老师,患者的问题和需求,是指引我们创新探索的出发点,问题的解决,是我们的终点。”在梁远波看来,中国医疗创新的核心首先在于对自己要有信心,而创新的突破口,在于从临床痛点中深入思考疾病本质,“既遵循诊疗指南,又要勇于‘突破禁忌’。”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患者捐资150万元支持创新

任何一位合格的医生,都想把患者治好。

但因为每个个体生命机能的复杂,医疗过程有太多未知和不确定。就以PCP技术为例,梁远波教授介绍,成功率虽然在90%以上,但还是做不到“百分百”,从医几十年遇到的一些失败和经验教训,梁远波也坦诚地写入《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与典型病例》的“姐妹书”——《梁远波青光眼疑难病例精解》(2022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现阶段的很多病,医生还治不好,治疗失败的原因,是需要我们医者继续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对于医学的本质,至今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梁远波有自己的思考:“正是因为医学还不够完美,人文精神就是对这种不完美的重要弥补方式。作为医者,用心倾听病人非常重要,对待所有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用‘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样真诚的态度为患者着想,多给患者安慰和鼓励,如此才能形成医患的彼此信任、相互扶助,期待生命创造奇迹。”

也正是因为秉持“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从医理念,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大力支持下,梁远波带领青光眼团队赢得全国各地患者信任,最远的从青海、新疆、海南、齐齐哈尔赶来就医,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

记者采访多位接受过梁远波青光眼团队治疗的患者,大家有个一致的感受是“在这里就医,感觉很温暖”。有位患者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自己就诊时,看到梁远波教授为衣衫褴褛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耐心讲解、花很长时间安慰情绪崩溃的患者,被“这样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打动,他捐款100万元,用于支持团队研发新技术和救治其他病人。近年来,梁远波青光眼团队接受患者共计150万元捐款,很多是匿名。

作为梁远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看到他“在临床上收获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并被选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杏教授为梁远波感到高兴。刘杏深知,从医不易,探索发明并坚持推广医疗新技术,更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对自己想法的执着和自信,“梁远波教授读书期间就是一个爱钻研的人,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阅读各种类型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也爱抓住一切机会和老师们请教学习,他临床思维很活跃,多年来根植临床患者需求,来源于临床,又回归临床,体现了临床研究的魅力。他的专著中展现的医学新技术的创新探索过程,值得我们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学习。”

image.png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3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