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为所有人带来明亮的视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

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2 10:46:10    【打印文章】

“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于2013年4月正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

“中心”的建设期目标是:围绕眼视光学医疗“全程、全面”、从诊断—矫正/训练—治疗—保健/康复的理念,以眼视光技术和装备研发为立足点,瞄准行业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体现个性化、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移动化的眼视光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发挥“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的优势,推出一批关键产品,完善原有产品系列,解决眼视光产业链中上游研发与下游产业化缺乏有效链接和中试环节薄弱等“瓶颈”问题,培育并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产眼视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并支持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打入中高端国际市场,形成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采取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加速成果转化并实施产业化,促进项目相关区域经济、行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

“中心”以视觉光学工程、先进装备工程、生物材料工程和制药工程等四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为核心任务,重点涉及眼视光临床诊疗技术及重大装备研发(含移动医疗技术)、眼用生物材料及制品研究、功能性视觉评价技术及产品标准研究(运动视觉、3D视觉、LED照明视觉、驾驶视觉、显示器视觉、阅读视觉等)、眼视光药物工程研究等。

“中心”自建设以来,在眼视光学工程领域共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级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41项、省部级项目和课题30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973计划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心”相关领域对应的应用基础研究部分)27项。

“中心”围绕视觉光学工程、先进装备工程、生物材料工程和制药工程等关键技术平台,开展了重要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飞秒激光治疗系统、自由曲面视觉矫正镜片、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低视力助视器、自适应光学扫描激光眼底成像系统、手持式裂隙灯显微镜等,实现成果转化;完成眼视光诊疗关键技术(技术标准和临床诊疗规范)研究,主要包括角膜生物力学和运动视觉研究以及临床诊疗规范共识等;各类科研成果中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产品注册证书5项,新增申请发明专利42项(其中国际2项),授权发明专利45项(其中国际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147篇,其中SCI、EI收录122篇,中文期刊25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级科技奖励12项。

“中心”建设期重点攻关的技术和产品如下:

1. 超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镜)研发

在前期FocuSee三款接触镜实现量产的基础上,研发超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包括透氧性更高的镜片制造材料、后表面多弧设计、表面改性等研究。该系列技术将标志着RGP镜的产品系列更加完善,技术参数达到国际主流水平。

2. 自由曲面视觉矫正镜设计及微纳加工工艺研发

自由曲面设计是视觉矫正镜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进步,作为个体化的视觉矫正产品,在设计、微纳加工领域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缺乏自主设计专利和核心装备。“中心”依托单位已在渐进多焦点眼用镜片自主设计与加工领域完成了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部件的研制,初步开发了眼镜车床及其配套加工软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计划将进一步对原有技术与硬件功能模块进行改造与升级,形成较为成熟的渐进多焦点眼用镜片专用车房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向更高技术难度的自由曲面角膜接触镜超精密加工机床与工艺技术拓展研究领域,同时,开展镜片功能薄膜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涵盖自由曲面视觉矫正镜个体化定制所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

3. 飞秒激光治疗技术研发

飞秒激光治疗技术是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设备的最新一代技术,不仅临床切削效果更好,而且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不仅用于屈光不正的治疗,还可用于治疗角膜瘢痕切削、白内障摘除术等,代表眼前段激光应用的发展方向。

4. 低视力电子助视器的技术研发

电子助视器是辅助低视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低视力患者人群日益庞大,对电子助视器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有限远共轭距连续变焦光学系统模组作为电子助视器的核心功能模块,以往均由索尼、佳能等国际知名光学镜头厂商定制生产,价格昂贵。“中心”将研发近用连续变焦的机械补偿式有限远共轭距变焦光学系统以及相关的电子控制技术。

同时,基于四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中心”还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并取得突破:

1. 眼内植入物相关的材料和缓控释制剂技术

已完成新型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等常用眼生物材料产品的研制,获得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书3项,完成眼用碳纳米管生物传感器、角膜结构修复支架材料改性等前沿高技术研究。将进一步开展:新型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屈光性和白内障性)的产业化进程、内皮组织工程人工角膜研究等。

2. 眼视光临床诊疗设备相关技术

将进一步完善超声、低相干光等领域技术,开展超声生物显微镜、OCT的产业化研究;开展高分辨率眼底成像设备、微波角膜屈光治疗系统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完成样机研制。

3. 药物工程研究

眼部合理有效的用药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眼部高度的敏感性和独特的生理功能,限制了很多眼部给药剂型的临床应用。开发理想的靶向药物控释系统的趋势是通过改善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和使药物按预想的途径更准确地进入靶区受体部位。我们将通过调整纳米载体制备工艺及表面修饰技术,调控载体亲水亲脂性,提高纳米粒的药物靶向性,突破角膜屏障和血-眼屏障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建立眼内药物传输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开展高靶向纳米眼药制剂中试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PEG-PLGA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纳米粒的制备,载药PEG-PLGA两亲嵌段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药物释放模型及释药规律研究、表面修饰及眼组织靶向特性研究,系统评价纳米载药系统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4. 功能性视觉评价技术和产品标准研究和制定

主要包括新视觉载体形式相关的视觉功能评价体系,以及相关产品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包括:

3D视觉工程研究:研究立体影视技术对视觉健康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立体影像和片源影响视觉功能的原因,建立全面的立体视像及片源评价标准,研究、开发新型3D眼镜关键技术及产品;

LED照明视觉工程研究:LED作为新型的光源形式,有着广泛的用途和明显的优点,如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亮度高、热量低、环保、坚固耐用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是代替传统光源的理想替代。但同时,由于LED是一种冷光源,在色温、亮度、闪烁等方面均与传统照明光源存在不同,通过系统地评价LED照明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可以有效引导LED这一新型照明方式的应用和推广。

驾驶视觉工程研究:驾驶中的视觉问题是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重大原因之一,通过研究不同驾驶条件下视觉功能的变化,可以有效引导安全驾驶,以及指导正确的交通标识设置,通过研制驾驶疲劳监测仪,对驾驶过程中潜在的视觉疲劳进行监测、预警。

显示器视觉工程研究: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使得大大小小的显示终端日益普及,同时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观看电视或智能手机导致的视觉健康和功能问题,又称为新的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不同形式显示器对视觉健康和功能的影响,从而引导正确的视觉形式,并对显示器技术指标的设置进行评价和干预。

5. 移动医疗技术

利用视觉系统功能特点,建立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远程诊断分析系统,实现如下功能:通过蓝牙、红外、有线连接将监测外设和智能手机通信、智能手机和云端的服务器通信、完成定制监测设备的设计研究、建立起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器;进一步借助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形成中心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院三级联动体系。这有利于将全程、全面的眼视光诊疗模式延续到基层单位,拓展眼视光产品的利用率和销售面。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Copyright 2017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浙ICP备05076115号

技术支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    联科科技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270号 邮政编码:325027

温医大眼视光